近两年,酒店存量改造已成行业共识配资盘官网最新信息,但投资人心里的账却越算越慌:钱砸下去简单刷个墙、换个招牌,结果客房空着大半;咬牙花几十万彻底翻新,成本压得喘不过气,回本更是遥遥无期。“改还是不改?改多少才不亏?多久能看到回头钱?”这几乎是每个存量酒店投资人绕不开的焦虑。
前段时间梳理行业数据时,几家酒店的改造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:柏曼酒店南宁朝阳广场东葛路店45天完成改造,开业三天满房,综合单房收益同比提升超145元,单房造价约1.5万元;柏曼酒店武汉黄陂隆汇国贸中心店今年改造后,近3个月综合单房收益和出租率均超去年同期,单月单房收益提升超45元——数据背后藏着的,似乎正是投资人关键问题的答案:存量酒店改造,能不能既少花钱,又能快回本?
这些数据让我不由对其背后的品牌产生了好奇,柏曼酒店品牌,是如何做到的?带着问题,我们与东呈集团柏曼事业群CEO王瑜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。
PART1 市场之变:存量改造,“改得值”才重要
投资人的焦虑,其实藏在存量市场的变化里。要搞懂“怎么改才赚钱”,得先看清市场正在发生什么。
作为深耕行业十余年的从业者,王瑜首先对行业的存量市场进行了全局性的复盘。在他看来,早期的酒店以标准品牌为主,但随着城镇化率接近尾声,新增物业不足,市场逐渐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,尤其是2020年到2022年,市场上更是出现了大批的酒店存量物业,这些释放出来的存量,很快吸引了国内主力酒店集团的关注。
展开剩余90%到了这两年,王瑜敏锐地感知到,酒店存量市场的改造,已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,背后是三重力量推动:市场端涌入越来越多的酒店品牌,竞争加剧,《2025 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4年底客房连锁化率达40.09%,较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,简单换标、盲目翻新的老路子走不通了;投资端心态也变了,不再追“高回报神话”,而是更认“性价比”,回本周期、体验稳定性、资金回收成硬指标,“毕竟品牌选多了,谁能帮投资人把账算明白,谁就更受待见”;消费端“高性价比”成高频词,住得舒服是底线,拒绝为华而不实的溢价买单,如何平衡“成本控制”与“体验升级”的矛盾?这是摆在所有存量改造投资人及存量改造品牌面前的难题。
一边是投资人关注“改得值不值”,一边是消费者在意“体验是否有性价比”,存量改造早就不是“随便改改”的事了。市场缺的,正是能把“投入成本、回本周期、体验品质”算明白、做平衡的“改造专家”。
PART2 差异之处:切入“存量酒店改造”赛道
存量改造赛道热闹,但坑也不少,对于投资人来说,选什么样的品牌来进行改造,才能避坑?
王瑜在采访中,将如今酒店市场中的较为普遍的几个存量改造赛道,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与拆解——
在标准品牌赛道,其主要逻辑是“克隆”,针对的是存量物业的改造,追求的是1:1复刻品牌模型,动辄无视物业原有基础,选择推倒重来。在王瑜看来,标准品牌赛道的存量改造,对原酒店的利旧较少,体验是稳了,但投资人成本直接飙上去,回本周期拖更长。
在轻标品牌赛道,其主要逻辑是“美颜”,主要是对存量房间的“贴牌式改造”。这种改造模式,改造门槛虽然低,但入住体验却不理想——大多时候酒店仅仅是挂牌,对内部的改造较少,甚至没有。
宽标品牌赛道的逻辑则是“化妆”,针对的是存量酒店,虽然投资较小,用尽量少的钱来改造,但带来的结果就是消费端体验“开盲盒”——缺乏稳定保障,运气好能收获符合中档标准的体验,运气不好就会遭遇设施老化未修复、风格杂乱无章、核心功能缺失等问题,很难获得一致的品质住宿体验。
很显然,无论是哪一条赛道,都存在难以避免的痛点,柏曼酒店的选择,是跳出固有思维,搞出了一套“医美式”改造逻辑。这正是“存量酒店品质改造专家”该有的精准:柏曼不做无意义的重建,也不搞敷衍的换标,而是参照原型,根据原酒店形态,保留好的产品,产出最匹配的改造方案。
“这就像人们去做医美,首先会有一个参照对象,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底子,看哪里要调整,哪里要保留。”王瑜强调,“我们做存量酒店改造也是一样,聚焦的是‘哪些该留、哪些该换、哪些该修’,既避免了成本浪费,也解决了体验短板,让每一分投入都有价值。”
在谈及为什么最终会选择这一条截然不同的差异化赛道,王瑜表示,这也是过去诸多经验教训带来的纠偏。2016年创立的柏曼酒店品牌,已经走过了将近10个年头,也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品牌了,从最初的1.0版本,到如今的3.0版本,“之前提到的几条存量改造赛道,其实柏曼都试过,也都遇到过瓶颈,最终在反复尝试下,才找到如今‘聚焦存量酒店改造’的发展路径,构建了与行业普遍模式的本质差异。”
PART3 平衡之道:投资端与消费端,如何实现“双性价比”
选对了路子,更要算对账。对投资人来说,“改造专家”的核心价值,就是让“投入少、回本快、体验优”同时成立。柏曼酒店通过精准改造的实践,在投资端与消费端之间找到适配路径,既回报了投资人的核心关切,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。
平衡点一:
控成本 VS 优体验,
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价值
对投资人而言,“控成本”不是盲目压缩投入,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在“刀刃上”;对消费者而言,“优体验”不是追求奢华,而是核心需求不打折。柏曼通过“量体裁衣”式把控成本,聚焦体验,实现了两者的共生。
“酒店物业租赁周期,通常是10-15年,在开业5年之后,酒店就会面临产品老旧,如果不进行升级改造,后面经营就会受到影响。”王瑜指出。
但另一方面,投资人也不愿意在改造上花费太多。有个投资人朋友就和我说过,酒店改造,最好是控制在2-3年收回翻新成本,而且翻新也要有舍有留,“如果把公区也进行大面积的翻新重做,可能收益率就不是那么理想了。”
可见,对于投资人而言,存量改造的焦虑从来不是“要不要改”,而是“改了能不能赚”。柏曼通过“量体裁衣”式改造,将这种焦虑转化为确定的回报。
在多年的存量酒店改造实战经验中,王瑜发现,这些待改造的酒店普遍陷入三大困境。一是产品风格与消费需求错位,“许多酒店用的材料都是很好的,大理石地板、实木家具,但现在的消费市场不喜欢这样的风格”;二是资源资金配置错位,比如在大堂、公区花了高价,装修得富丽堂皇,但在床品、洗沐等直接影响体验的核心环节压缩成本;三是功能配备不齐,如今的连锁酒店市场,早餐、洗衣房等几乎已成标配,但不少单体酒店并没有配备这些功能。
“柏曼要做的,就是把原本‘花在刀背上的钱’变成‘花在刀刃上’。”王瑜表示。如今,柏曼酒店聚焦在3至5万的中改项目套餐,以精准改造能力,解决投资痛点。
王瑜介绍,柏曼酒店建立了包含130项细分指标的评估体系,对存量物业进行“全身体检”,将其分为“留”“弃”“修”几类。
在这样的评估逻辑下,柏曼酒店3.0目前的单房改造成本已经做到控制在平均2.9万元以内,远低于标准品牌的重建成本。
柏曼在控成本的同时,也确保改造后的存量酒店产品要达到柏曼标准产品80%的相似度,以保证中档体验稳定输出,让消费者获得标准化的品质服务——柏曼酒店的一系列改造,将资源集中在消费者最敏感的“刚需项”,确保在核心体验上与标准产品高度一致。比如客房标配的独立袋弹簧床垫、恒温衡压花洒,接入智能控制系统,公区设置自助入住、自助贩卖、洗衣房等便捷服务等,补充商务出行刚需。另外,审美体验也紧跟潮流,针对存量酒店普遍存在的“风格老化”问题,柏曼酒店在视觉美学上,让老物业能够尽可能贴近现代审美。
柏曼酒店南宁朝阳广场东葛路店的改造就是典型,面对大堂里四根碍眼的立柱,东呈团队没有选择大拆大建,而是巧妙划分出前台、等候区、好物区等功能空间,不仅让可用面积增加10平米,客户动线也更流畅自然;客房改造更直击住客痛点,保留原有木地板与地砖,通过天花板修补、家具贴膜实现低成本翻新,卫生间里三秒速热的淋浴系统出水长达50公分,让"洗得舒心"成为提价底气,最终带动平均房价上涨30%。
平衡点二:快回报 VS 稳定价,用确定性替代“价格博弈”
投资端渴望快回报,消费端却吃够了“酒店刺客”乱涨价的苦。针对这一普遍情况,柏曼的平衡方式,是通过精细化控制成本、带来诚意的定价策略,让两者不再对立,既能缩短回本周期,又避免酒店依赖旺季涨价。
“多久能回本?”这是投资人问得最多的问题。柏曼能给出“平均3年”的答案,靠的正是作为“改造专家”的硬核逻辑,即“售价倒推成本”。
不同于“以成本倒逼售价”,即根据前期成本推算房价的传统盈利模式,“售价倒推成本”简单说,就是先算清楚“改造后能赚多少钱”,再反过来定“最多能花多少钱改造”。
具体来说,在点对点评估时,柏曼酒店就会精准测算不同城市单房日利润、年单房利润总和,以此划定改造成本红线,将单房投资成本控制在年单房利润和的±10%以内。在此基础上,“当酒店的物业租金、运营成本和酒店店长能力达到平均水平,那3年回本就不再是难题。”王瑜解释道。
这种“以终为始”的算法,让投资人心里有底。南昌西站北广场地铁站店就是例子,单房投了4万,开业后单日RevPAR超325元;另外,柏曼酒店防城港阳光海岸海景店1万元完成改造后,五一收益较改造前翻5倍,回本速度远超预期。
更关键的是,成本可控了,就不用靠旺季涨价拉收益。王瑜强调,柏曼改造后的酒店定价,比同商圈中档品牌略低,但体验差不多;比经济型酒店稍高,但床品、服务明显更好。“客人觉得值,来的人就多,投资人自然能稳赚钱”——这才是“改造专家”的价值闭环。
PART4 增长之力:“存量酒店品质改造专家”的底气何在?
存量改造不是一锤子买卖,投资人更关心“改造后能不能长期赚”。
截至2023年12月,柏曼酒店含筹建门店规模已超700家,累计入住人数突破2400万。成为许多投资人存量改造时选择的柏曼,依靠的不止是长期深耕的积累,对投资端与消费端“双性价比”的平衡,更在于其长远眼光。
未来,柏曼酒店将如何在“改造专家”的道路上持续进化?在王瑜看来,存量酒店改造赛道将长期存在,柏曼酒店也将继续围绕存量酒店改造进行深化。
从最初的1.0版本,到如今在3.0版本的基础上升级出创新版3.0,柏曼酒店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更具性价比且具有中档水平住宿体验。王瑜透露,如今柏曼酒店已经开始了4.0产品的设计,其将进一步契合时代审美,在造价与回报可控的基础上,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。
柏曼酒店4.0产品的重点升级,落在了两个方向——
一是进一步做“改造友好”的酒店。
在采访中,王瑜提到:“我们是一个‘改造友好’的品牌,致力于让物业残值能够实现最大化。”
在存量改造的道路上,柏曼酒店常常要比其他品牌多走一步。在其他品牌还在思考如何针对已有存量进行改造时,柏曼已开始在设计阶段考虑如何降低未来迭代成本。
“现在酒店产品的迭代速度很快,我们不能让投资人两个版本的改造里,反复投入太多成本。”因此,柏曼在产品设计中更注重预留利旧空间,如采用模块化背景墙等,未来无需大规模拆除即可更换风格。
这种设计逻辑既能减少重复改造的浪费,又能让存量酒店以更低成本完成体验升级,进一步为投资人的长期运营提供弹性支撑。
二是持续“三化”的升级。
王瑜指出,在柏曼酒店下一步的发展中,坚持年轻化、增加智能化、未来少人化的“三化”持续升级,也至关重要,既贴合消费趋势,又为投资人优化运营效率,最终实现“体验不掉档、效率再提升”的双重价值。
如今,年轻一代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,有机构的统计数据指出,“Z世代”占现在的出行总量的45%,“得年轻人得天下”,几乎已是行业共识,稳定触达这一群体,能保障投资人长期收益;智能化则以提升体验为核心,在柏曼创新版3.0的客房中,就已配置了可控制窗帘、电视、音乐的智能家居组件,致力于落地全智能住宿场景;少人化致力于在不牺牲体验的基础上,优化人力效率,提升员工单岗效能,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保障服务品质。
结语
酒店存量改造这门生意,从来不是“谁都能做”,能在这条赛道走通的,关键在于摸透投资人的核心顾虑:怕改造花钱没数、怕投出去的钱回不来。
而柏曼的实践恰恰给出了解法:用“医美式”精准改造解决“要么贵要么差”的问题,用“售价倒推成本”算清回本和体验账,用长期迭代设计保障投资人持续赚钱。这些解法,刚好对准了投资人最关心的痛点,也让柏曼品牌在存量改造赛道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,在成为“存量酒店品质改造专家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在采访最后,王瑜也提到了对品牌未来的期望:朝着“存量酒店改造赛道投资人首选品牌”与“消费者更优体验”的目标前行。或许,这就是存量赛道最需要的答案,少点概念,多点实在的解法配资盘官网最新信息,让越来越多投资人,能到实现“轻投快收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